福建头条网 / 福建产业 / 正文

福建泉港:深耕产业,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2024-11-27 00:55 阅读了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郭菲凡 林弘梫 廖景隆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近年来,泉港区以抓特色为突破口,立足地域优势深耕农业产业,推动特色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产业更兴旺、农民更富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打造东部滨海西部农业“两带联动”

落日西下余晖艳,渔船收网泊水边。在位于峰尾镇的诚峰国家一级渔港码头,一派海韵风光令人愉悦。

每逢开渔捕捞季,在渔港码头一侧整齐划一、配套齐全的移动商铺内,随处可见村民同海鲜摊贩问价还价的场景,充满了烟火气,这里是峰尾镇依靠诚峰国家一级渔港为群众打造的海鲜临时交易市场。

“码头有了海鲜市场,渔获一上岸就能开市,海鲜生意很红火!”渔民刘宗燕说。

峰尾镇地处沿海,海上捕捞是当地的传统产业,辖区共有大小渔船几百艘,从事渔业捕捞、海产养殖等渔民1万多人。为保障大型船舶停靠以及渔民安全生产,该镇建设诚峰国家一级渔港,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和海洋旅游、集镇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等为一体,实现年鱼货卸港量3.72万吨,有力带动渔港、城镇、产业联动发展,成为“海上泉港”主阵地。诚峰渔港经济区,也作为全省首批重点打造的渔港经济区之一,被列入国家渔港建设规划。

峰尾镇海洋渔港经济崛起,仅是泉港区打造农业经济带、勾勒乡村振兴路线图的布局落子。近年来,泉港区大力推进东部滨海蓝色经济带和西部农业绿色经济带建设,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该区东部滨海蓝色经济带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目标,实施肖厝惠屿海域22.1公顷新型塑胶网箱和万亩塑胶浮球升级改造,引进闽丰系列坛紫菜、美国帘蛤等新品种,建立肖厝网箱鱼类、惠屿鲍鱼、金腊虾蟹和万亩藻类养殖基地等多个优势产业带,充分展现“蓝色泉港、海上田园”。

推进“两带联动”,打造西部特色农业。该区西部农业绿色经济带坚持走特色路、打特色牌,与浙江网商银行签订县域普惠金融合作协议,对特色现代农业项目进行全方位资金支持。大力发展涂岭红茶、“争艳”杨桃等具有泉港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完成新认证绿色农产品2个、数字农业基地1个、获评2022年泉州市知名农产品品牌1个,规划建设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2个。

推动农业重大项目落地“全产业链”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撬动乡村产业“全链条”振兴。在泉港区,一个个现代农业大项目、好项目正加速落地生根,助力该区乡村产业生态更加融合。

在位于涂岭镇五社村的沃田设施农业基地,大棚里辣椒、西红柿、番薯等各色蔬菜果红叶绿、长势喜人,农户们头戴斗笠穿梭其间忙碌养护,一派“大棚排沃野,处处尽朝晖”的田园生产景象。

“该土地流转项目既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也大大增加了村财收入。”望着眼前一片长势良好的蔬菜,村干部陈丽军感慨地说。

据介绍,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涂岭镇于2021年引进泉州沃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创建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包装中心,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流转土地650亩,推广应用设施大棚栽培,流转土地的农户每年获得土地租金97.5万元,每年增加村财收入6.5万元。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特色镇、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单位,近年来,涂岭镇以产业发展为重点,跑出招引农业项目“加速度”。该镇先后引进溪西村、下炉村共计1244亩大棚蔬菜基地项目,助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镇7个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20万元、8个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以上。

以重大项目落地为引擎,泉港区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力。近年来,该区把农业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主抓手,突出招商成效抓转化,引进总投资达30亿元的天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规划建设现代渔业全产业链“三产融合”示范园区、现代智慧水产养殖业区、冷链物流仓储基地、水产品交易中心和高新水岸文旅小镇等,推动建设深海养殖渔旅智慧平台,建立集深海智慧养殖、生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海洋经济产业链。

该区还充分发挥农业重大项目“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市级特色现代农业重点项目6个,新培植金维他、利园农业等4家企业申报第十轮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新扶持发展福盛养殖、乐宜紫菜、泗洲茶场等9家区级以上农业经营示范主体,3家企业入选第5批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企业。

截至目前,泉港区共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6家;备案家庭农场25家、农民合作社95家,其中培育省级示范场4家、市级示范场1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7家,市级示范社8家。同时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充分享受到现代农业种养等产业链条的各层次收益。

挖掘本土乡村振兴人才“壮大经济”

“与传统土培草莓相比,这种水培草莓种在大口径管道上的营养土里,通过管道输送营养液,维持草莓生长,省工又省肥,不用除草,长出来的草莓个头大,口感好,安全健康,单一亩草莓一季收获就可带来5万元收益……”在位于界山镇的海西农业基地温室大棚里,基地负责人柯建国,正向农户现场传授水培草莓种植经验。

作为2021年度福建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柯建国于2016年注册成立泉州海西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在界山镇狮东村、大前村、河阳村流转经营土地450多亩,建设智能温控大棚200多亩,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在现代农业创业上闯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新农人”懂科技、用科技,柯建国热心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通过引导村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帮助农户发展规模化种植。目前,“海西农业”已经带动周边100多户村民开展种植活动,辐射带动泉港区推广蔬菜新品种栽培3000多亩。

新型农民“挑大梁”、专技人才“作保障”、乡土人才“作支撑”,为厚培乡村振兴动力源,近年来,泉港区大力发掘本土人才,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倍增附加值,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丰富路径。

该区瞄准打造区域特色产业板块目标,重点突出优质粮食、规模畜禽和特色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发掘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截至目前全区共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106人、市级农村实用人才7人、区级农村实用人才15人,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800多人次。

精准选优科特派队伍,选派专业对口的科技人才到基层驻点单位服务,有力服务乡村振兴。近年来,该区获批省级科技特派员个人11名、团队科技特派员4个;全区选任一、二、三产业科技特派员57个,实现镇(街道)及65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此外,该区还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村居离任党务工作者协会,将52名散落各地的优秀村居离任党务工作者穿针引线、串珠成链,承担导师帮带培养等职责,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提供智库支持,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实基础。

福建泉港:深耕产业,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